本月《安全與您》專欄文章總結去年多發騙案類型及其作案手法,冀藉此增強公眾防騙警覺,並鼓勵社會各界分享轉發,共同防範騙案。
加強警惕高發騙案及識別作案手法
- 假冒政府機關人員(公檢法)電話詐騙。騙徒假冒政府機關人員及主動說出事主身份資料,訛稱事主本人或名下銀行帳戶、電話卡牽涉重大刑事案件,並轉駁電話至假公安。騙案後續手法呈多樣化,一或要求事主轉帳至所謂安全戶口以供資金審查,二或藉視頻辦案、共享屏幕、傳送假冒司法機關釣魚網站鏈結等手段盜取銀行帳戶密碼、交易驗證碼,三或迫令事主“執行特別任務”、“戴罪立功”,實質是誘騙其協助犯罪。司警局去年就此立案288宗,是2022年的3.3倍;該手法佔電話騙案總量逾七成;被害人以35歲以下人士為主,佔八成,學生群體被害尤眾。
- 投資詐騙(殺豬盤)。騙徒以網絡情緣、網絡交友、“白撞”短訊、假冒名人投資廣告、強制拉進投資通訊群組等手法,引誘事主在虛假網站投資加密貨幣、內地股票或參與賭博活動。該類案件在去年錄得150宗,按年上升八成半。
- 網購門票詐騙。騙徒在網上訛稱出售演唱會門票,並以“一票難求”、當面交收為餌誘使事主交易;不少被害人事前已知悉這類騙案及明白“先支付,後交收”的被騙風險極高。網購門票騙案在去年錄得204宗,遠多於2022年的8宗;被害人中,35歲以下青年佔超過六成。
- 釣魚短訊及網站衍生的騙案。騙徒偽冒與公眾生活息息相關的機構發放手機短訊或開設社交平台專頁,以帳戶封停、積分到期、抽獎送禮等藉口,引誘事主登入仿真度極高的釣魚網站,藉此盜取信用卡資料或支付平台帳戶信息。去年,由釣魚網站衍生的騙案共有196宗,按年增加2.7倍。
推出反詐微信小程式助公眾防騙
預防始終是反詐之本。公眾倘能及時識別出騙徒的傀儡帳戶,或更便捷取得及轉發最新反詐資訊,必有助防止騙案發生。為進一步協助公眾防範騙案,司警局積極開發適合澳門實際情況的反詐小程式,現時已密鑼緊鼓進行測試及優化,預計將於今年4月正式上線。
司警局反詐小程式借助微信手機應用程式運行,切合澳門網絡環境,公眾熟識且易於操作。程式上線後,公眾可經由司警局微信公眾號(PJ_Macao)進入。同時,使用者毋須另行安裝應用程式,不須輸入電話號碼及個人資料,不會引起個人隱私、程式安全性的疑慮。小程式提供四個功能:
- 詐騙搜尋器:公眾可透過輸入可疑來電號碼、電郵、銀行、戶口等資料,獲取經系統比對分析後的詐騙風險評估結果。
- 詐騙線索上報:公眾可更便捷地向警方提供懷疑涉詐線索,協助警方預警和分析詐騙犯罪趨勢。
- 詐騙知多D:公眾可在同一頁面瀏覽所有電訊網絡騙案的手法、防騙技巧及警情通告等資訊。
- 騙案識別:公眾能以第一身角度從中體驗“公檢法”、“猜猜我是誰”及“殺豬盤”等詐騙手法和套路,也可模擬進行“線上可疑匯款勸退”措施。
另外,亦務請市民留意,現實中,各地執法部門均不會透過電話或視頻辦案,更不會藉此要求市民將款項存入所謂“安全帳戶”或對其進行“資金審查”。任何人士如接到相關不明來電時,應提高警惕;一旦遇到上述情況必然是詐騙,請即掛線並主動報案。
全民反詐,由您做起。歡迎公眾瀏覽司警局警情通告專頁(https://www.pj.gov.mo/Web//Policia/notice/)及轉載相關資訊,或掃描司警局新媒體官方帳號二維碼,密切追蹤最新防罪滅罪資訊,全面了解常見騙案手法及預防方法。公眾亦可關注司警局微信公眾號,在反詐小程式上線時立即使用,並向親人朋友推而廣之,不斷拓展和築牢警民反詐的防線。
![]() |
![]() |